建筑垃圾困局以资源化终结
深圳建筑垃圾滑坡惨剧,戳中八方之痛。虽然时间过去一年有余,但是2015年12月20日发生的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重大滑坡事故造成70多人伤亡的悲剧,至今令人心有余悸。此次悲剧震惊全国。更令人惊愕的是,官方组织调查的结果显示,造成这次70多人丧生的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建筑垃圾、渣土滑动,并非山体。这次事故最终定性为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建筑垃圾的堆积司空见惯,人们只知道它会挤占土地,会影响景观,会污染空气,但是它会“吃人”却是闻所未闻。深圳建筑垃圾滑坡事件将城市建筑垃圾的巨大隐患和危险,悲剧性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引起了全社会的深思与警醒。
海南千吨建筑垃圾入侵万泉河,映出各地乱象。2016年5月27日,在海南省琼海市,成堆的建筑垃圾被推土机推进万泉河中,此事件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
上海建筑垃圾跨省倾倒,倒出全国难题。2016年6月,上海市发生了两起建筑垃圾跨省倾倒事件,上海的建筑垃圾被分别倾倒在苏州市太湖西山岛和江苏南通市江心沙农场,轰动全国,余波至今未平。
痛定思痛,近年来建筑垃圾“上山下乡入海”事件,件件触目惊心,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答案很清晰,是建筑垃圾还没有找到科学而合理的出路,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垃圾”困局。事件虽然发生在深圳、上海、海南,但反映的却是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
而建筑垃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2016年12月6日,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大剧院举行。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他在颁奖大会上忧心忡忡地说:“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我很忧虑再过50年,它会面临特别严重的问题——全是建筑垃圾。混凝土到时酥掉,没用了。拆掉它是极浩大的工程。”此论断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但有识之士明白,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值得庆幸的是,在2016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前所未有的从广度与深度上得到认同。
在2016年12月2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他指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的时间表。
《意见》中“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提出: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基于建筑垃圾的特点,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够将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处置,是当前世界上最优异的建筑垃圾处理办法。
诚然,只有将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将建筑垃圾中的每个部分都分解成可用的再生资源,真正将建筑垃圾吃干榨净,才会彻底解决“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